股票代码:833587
 关于我们    800-988-0125

烧脑博弈:大学未来还会存在吗?

1

2

【引言】

在大学里问大学未来是否还会存在实在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然而就在7月2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的逸夫楼报告厅,在2015 智慧教育与“互联网+”论坛上,来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当前大热的“互联网+教育”展开了深入探讨。其中,针对大学未来是否还会存在这一话题,我们的演讲嘉宾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烧脑博弈,表达了各自观点。

【正文】

不可否认,每当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人类文明就会上升一个新台阶。而随着互联网、移动端应用、多媒体等IT技术的发展,教室这个环境面临新的重构。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富媒体技术等等创新手段使得教育领域面临着重大变革。

“未来还需要老师吗?还需要学校吗?”国际数字化教育专家,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信息化企业家协会会长、网班教育创始人戴剑飚博士在会上大胆抛出这两个问题。

观点一:大学未来20年会渐渐“消失”

3

技术的变化,打破原来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电子商务为例,我们在十年前对待它是质疑的态度,但如今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金额已经远远超过目前传统面对面的线下交易。我们当时曾经设想可能存在的问题,似乎现在都有办法解决。

《每日邮报》最近指出“20年内1/3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就如同曾经出现过的电报员、证券大厅柜员这类职业,银行柜员、图书管理员、出租司机等也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由此及彼,我们又凭什么认为老师不会消失?

戴剑飚博士认为:未来20年,也许80%的大学和学院会渐渐“消失”;另一方面,中小学会越来越重要,但是他们不得不更广泛的使用智慧教学,甚至是机器人老师。

戴博士指出,最近一两年的EMBA商学院招生越来越难,这是由于此类院校的很多知识都在不断更新、沉淀中。互联网技术使得老师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新旧程度差不多,即信息对称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大师”变矮了。此类问题在IT学院、传媒学院、创业学院也同样存在。因此,未来的大学模式将会是“移动端+讲座”的O2O模式,进而通过移动端进行P2P式的讨论学习。

即使未来还需要老师和学校的话,大学的原有模式已经不成立了,其教学功能变得淡薄,越来越多的被互联网技术、智慧技术所替代。大学更多的是社交功能,或者是以研究所的模式而存在。

也许互联网技术不能完全替代我们的教学,但是掌握互联网技术的老师和学校必然会淘汰对互联网技术的拒绝者!

观点二:大学未来不会消失

 

4

美国一媒体曾预测美国4500所大学在未来可能只剩10所。当然这个预测有点极端,但我们也不敢说智慧课堂就一定能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上海市特级教师,奉贤区副区长,智慧教育专家倪闽景就认为大学未来不会消失。

倪区长提出我们现今知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知识本来是没有形状的,因为其存储方式,就有了人脑、图书和网络空间三种形状。人的学习本质上是自学。人脑之外的所有知识要进入一个人的大脑,必须要通过基本的感觉知觉,才能把存在于别人头脑里的知识、图书馆里藏书和网络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人脑里的知识是不可能通过插入优盘而获得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大学不会消失!

一千年前印刷术被发明后,产生了大量的书籍,图书馆也随之而出现。那时候的人们就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了怀疑。但如今,学校和老师还在继续存在。

如今网络上的MOOC铺天盖地,但真正学完的人百分之十还不到。这个现象再次说明:进入互联网时代,学习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依然是给学生一个发展目标,给学生学习动力,给学生合适的学习路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设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它能带给我们看得见的大数据,另一方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教育变得更加公平。但是在智慧教育的实际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老师、学生真正需要并且适用的模式。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

倪区长在演讲中提到,比特知识和其他知识相比,它能更低成本地传播和获取,给了所有人更多学习的可能性,无限拓宽了学习的价值空间。以前知识是通过权威的专业杂志或书籍来呈现的,移动互联网使知识出现了新的趋势:流动性更强、连通性更高、互动性更好。知识像信息化软硬件一样出现了知识迭代。因此,在我们不断尝试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变革的同时,还要保持不断创新。创新就是教师用不同方法教,学生用不同方法学,有不同的课程可以选。技术为不同的课程、不同教与学的方法提供了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教授级高工沈富可从智慧校园的规划与探索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所谓的智慧校园,应该是智慧学习和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就是无处不在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智慧管理就是如影随形的服务,以‘云网端’为核心,基础设施交给专业人员,以‘数据技术’为核心,加速高校的‘开放化’。” 探索服务师生的“互联网+ECNU”新模式学生、教师(辅导员)广泛参与建设与应用。5

“对分课堂”教学法首创人、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张学新认为主动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要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根本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对分课堂通过释放学生的活力,倒逼教师提高水平,带来学生活力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积极好学, 教师轻松愉快,形成良性循环。6

戴剑飚博士则认为建设智慧教育一定要“大道至简”,而且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要的,机器是次要的。功能再强大的系统,只要用起来复杂,就不会产生伟大的课程,没有伟大的课程,系统就会被浪费。随后戴博士在论坛上展示了他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软件开发经验所研发的智慧课堂云平台——“网班”。网班独创的“网页流”理念,让普通老师也能轻松的编辑课程。课上,通过二维码扫描,学生可以现场在手机上进行测验或投票,老师不用批改作业,后台能实时帮老师统计出最终的结果。这就是网班要创造的移动教育新模式。而网班全新的移动学习、互动教学理念,激发了许多与会者的兴趣,现场互动热烈。

【尾声】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大学为什么会存在?追本溯源是因为高级教育资源的稀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一切变得不一样了,我们的信息无远弗届,老师教授的形象、声音、教导、互动可以传递到地球另一端。可以说互联网带来大学功能的根本改变。

让我们遥想一下,当做作业、答疑,教学都在云端进行,当老师和学生可以互换身份,当留学被网上学习所替代,当通过网上学习就能颁发毕业证书……你认为那个时候大学还会存在吗?

【关于论坛】

2015智慧教育与“互联网+”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育》杂志社、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信息化企业家协会主办,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教育专委会、上海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网班教育协办。来自全国各大学校长、院长,省市教育局负责人,信息中心主任,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域,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研究者、教育领域专家等200余人参与了此次论坛。论坛由著名媒体人,掌握传媒CEO简昉主持。